淺談中國畫的筆墨精神 文/傅化群 “筆墨”是中國畫的形式語言,也是中國畫的精神支點,這一點正是中國畫的長處,也是西方文化無法進入的領域。因而,站在當代人的立場上去進行積極地探索、研究、并促其發(fā)展,這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方面。 在當今世界,中西兩大繪畫體系中,中國畫能以一國之力而與整個西方創(chuàng)立的油畫平分秋色,不能不讓人為之嘆服。中國的繪畫猶如中國的歷史一樣,數千年延綿不斷,一如既往的堅持著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情感和筆墨,顯示著驚人的延續(xù)性,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畫發(fā)展的一個難于逾越的山峰。現在當我們面臨西畫愈來愈嚴峻的沖擊時,如何讓中國畫煥發(fā)新的活力,是每一位中國畫家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墨”是中國化的物質基礎。中國畫也叫水墨畫。它和中國書法在工具材料的運用上是同源的,因而,毛筆的墨也就成為中國畫的主要工具材料,它和宣紙、石色相結合構成了中國繪畫的物質基礎。這和油彩構成了油畫,水彩構成了水彩畫,雕版構成了版畫是一樣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幾乎每個畫種都是由材料決定的。但是,中國繪畫的工具與材料是其他畫種的工具與材料無法相比的,首先這些工具材料:特別有利于體現出人的主觀意志,卻不是單純的用來復制自然。例如用毛筆畫出來的線,或者勾、勒、點等,都是對自然的抽象表述,而不是自然主義的再現,這就奠定了中國畫意象的表現能基礎。再如“墨”,墨是純黑色的顏料,它和白色的紙形成了色彩的兩極,但是,它是全色相的,忽略掉其他具體色相,僅以黑白的明暗色階來表現“五彩”的內涵,也不是自然的再現,而是對自然界色彩的抽象。由形的意象到色彩抽象,決定了中國畫造型的主觀意趣和繪畫特色,這雖然是畫家的主觀精神起著主導作用,但是,它是建立在“筆墨”的工具材料基礎上的。中國畫將大自然的豐富,僅用“筆墨”簡潔的工具材料就生動直觀的呈現出來,只是中華文化的特征在繪畫中的反映。 中國畫中的筆墨,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別于世界上任何一種畫。它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結構語言,也是一種精神外顯的載體,本身具有極其深刻的內涵。如果我們將中國畫的筆墨內涵同西方繪畫做一比較,就可清楚看出,盡管西方也講究筆法和筆觸,但本質上看,其筆法本身沒有獨立的意義。特別是古典油畫,為了追求形象完美和諧,不求筆觸的外顯,筆觸往往被融化在形的塑造之中。在西方現代繪畫中,筆觸成了畫面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成了畫家個性語言的某種體現,如印象主義、點彩派、后期印象派以及野獸派、納比派等畫派的油畫,幾乎全是由筆觸形成。這些筆觸既表現了現象,又表現了畫家個人的精神騷動。 筆觸在為造型的同時,有著特殊的美學價值。就筆觸有著美感這一點而言,西方筆觸和中國畫的筆觸有相似之處,但就在其創(chuàng)作上的意義而言卻有質的不同。中國畫用筆有嚴格的規(guī)范和方法論,并成為千百年來畫家不得不遵守的信條;而西方畫形成的用筆方法沒有規(guī)范性,誰都可以自己創(chuàng)造產生新型的筆觸。 “梅、蘭、竹、菊”,這是中國畫中經常出現的繪畫題材,并且一畫就是幾百年,人們或者會問究竟什么原因會使歷代畫家熱衷于這一題材而常畫不衰呢?其實并不是這四種植物的魔力吸引了幾百年的畫家,而是在于能夠集中表現這些植物的“筆墨”上。名家的筆墨紛呈,展現的已不是四種尋常植物,而是各家自己的“筆墨”表現方式,人們欣賞時,也不是為了欣賞這四種繪畫題材,而是以此為契機欣賞各家筆墨特色和從筆墨中引發(fā)的思維空間。這時可以看到繪畫中的“筆墨”已更加豐富有變化,在用“墨”上更加豐富多彩,更富有美感。“筆墨”的運用和掌握需要作者具有很高的修養(yǎng),以至于個人的一生也無法窮極盡頭,深入高深的殿堂,他向人昭示的永遠是探索的方向,讓人在同自然的和諧中重新取得無限愉悅卻沒有一個達到終點。因而,他留給人們的不是結束,而是繼續(xù)的深化和發(fā)展。 “筆墨當隨時代”,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安于現狀、故步自封只能被時代拋棄。時代環(huán)境變了,人也跟隨著時代的需要不斷上進,比如現代社會形形色色的建筑、車輛、服飾不斷更新,如果人還是住在樹上、身披樹葉、打赤腳,顯然不相稱。這就要求我們當代畫家根據客觀物象開動腦筋、勇于探索,用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去創(chuàng)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筆墨形式。我們應當堅持創(chuàng)新又不排除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在筆墨上改變中國畫的虛實關系,突出情境的表現。在傳統(tǒng)中國畫中(特別是文人畫中)虛即是空,在宣紙上的虛就是空白。這一程式既練就出杰出的藝術大師,也庇護混雜的無能庸才。尤其是這種虛實關系的表達。怎么樣不擇手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呢?那就是讓畫家開始“實”起來,減少空白。另外就是虛實的要素已不主要停留在黑白關系上,還有色彩的冷與暖,形象的大與小,清晰與模糊等綜合要素:可以淡化中國畫的筆墨。傳統(tǒng)中國畫的精神是建立在黑白體系上的。這個體系重筆墨、講意境,在老莊、禪宗思想侵泡中,講究“大象無形”,“不似之似”的空靈意味。在單純,清雅的審美理念中,排斥色彩的運用,使得中國畫在對筆墨的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絕妙境界。然而時間已久,我們就會發(fā)現那沒有顏色的簡約形象幾乎成為了某種文化精神的符合。在一批中國畫家眼里,一套套的筆墨程式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絡,束縛住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但是淡化中國的筆墨絕不意味著拋棄!這種淡化只是將色彩的成分大量地吸引到中國畫中,加強畫面的形式美,或者用色彩本身的張力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