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子
+ F4 b+ g2 Y5 u2 W! T人老了有“四老”很重要:有點老底,有個老窩,有個老伴,有幾個老友。隔三差五,邀些老友,溫一壺老酒,吃上幾杯,吹吹牛皮,發(fā)發(fā)宏論,耳紅面赤,飄然若仙,此生樂矣!
3 z" _& S3 z' J4 U; W0 \* g過年了,說說長安的年俗,桌上談笑,飯后閑諞??炜鞓窐?,熱熱火火,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T8 g; n5 A& @5 g
有一老翁在除夕夜,舉目南望,不見月亮,隨口撰上一上聯(lián):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一個孩童順口對來:今夕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我倒希望,今年接明年,明年接后年,年年月月幸福美滿。
. h _/ t7 p0 p* t' _
% w# _) q4 r3 T v" w2·春節(jié)
: [* }6 i# {9 v3 p5 b/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的新年,是中華民族盛大的節(jié)日。追本朔源,形成于漢代長安,有2000多年的歷史。
* p+ G( a* [; }+ M8 N* I# m7 K3 ]農(nóng)歷的大年初一,歷史上各朝各代都定為新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省都府代表在南京聚會,決定行夏歷(農(nóng)歷)以順農(nóng)時,行西歷(公歷)以便統(tǒng)計。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但是一直未正式命名和實行。1949年9月27日,由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第一次決定:我國采用世界通行的公歷紀年,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從此中國傳統(tǒng)的年節(jié)正式稱為“春節(jié)”。& J* e$ r0 P4 w0 ?7 W
劉長卿詩:“春衣試稚子,壽酒勸衰翁”。春節(jié)是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人們彼此見面,都要互相祝福,互相問候。家家戶戶,掛彩燈,貼春聯(lián)。放鞭炮,玩社火,盡情地歡樂。+ ^! @3 r4 p3 C" O) Y# Y" F& B+ ~
而這些習(xí)俗從何而來呢?
7 G& _# m. a- @3 o年是計時的單位,即地球繞太陽一周所需的時間。這種稱謂,夏叫歲,殷叫祀,從周朝起才改叫年。甲骨文中年寫得像一穗果實累累的谷子,籽粒這樣飽滿,谷穗這樣大,自然表示五谷豐登了。過年就是慶賀一年的收成,祈盼來年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
; W* P( Y: |0 u還有一種說法,“年”是一個非常兇猛的野獸,吼叫似雷,跑步像風(fēng),吃人咬畜,傷生害命。玉皇大帝把它鎖進深山。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年”掙斷鐵鎖跑出來禍害人畜。人們拿起鋤頭,長矛,和年搏斗,終于把“年”趕走了!第二天,人們互相拱手,祝賀勝利,互問平安,流傳下了今天拜年的習(xí)俗。日積月累,人們知道“年”一怕光,二怕聲響,三怕紅色。就貼紅色對聯(lián),放鞭炮,點燈籠,要嚇得“年”,再也不敢出山害人了。
% ?( |% H/ [! j過年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一般包括:臘八,二十三祭灶,二十四的打掃除,寫春聯(lián),貼門神,年飯,除夕夜,看春晚,放鞭炮,拜年,回門,送燈,吃元宵,鬧花燈,玩社火。一連一串,高潮迭起。
# `# i+ \0 R; |! W闔家享天倫,四海共慶時。 |
|